微生物群和心理健康

在城市长大的人,与动物接触较少,接触微生物的范围也很窄,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10月18日2019

在城市长大的人,与动物接触较少,接触微生物的范围也很窄,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微生物组是一个术语,定义了几乎遍布身体每个部位的微生物的集合。它的组成随着时间和个体的不同而显著不同,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和其他动物。这些微生物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陪伴着我们,而且在帮助我们保持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组组成的改变会导致疾病风险的增加。“老朋友假说”表明,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城市化和对无菌的过度痴迷,减少了我们与周围微生物的自然接触。这可能导致我们缺乏宝贵的健康盟友。

事实上,导致潜在致命传染病的微生物,以及预防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友好微生物,经常共享相同的环境,它们的平衡是微妙的。19世纪的卫生革命席卷了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在此之前,传染病的死亡率,尤其是幼儿的死亡率,比今天要高得多。在卫生条件仍然薄弱的低收入国家——例如,印度目前有一半人口无法使用厕所——这种情况仍在继续。但是,在欠发达国家和不太健康的生活条件下,不常见的是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卫生程序的改进,加上食品质量的提高和水的清洁,似乎使传染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但过敏的发病率却上升了。

科学家们认为,更清洁的生活方式无意中减少了我们接触与致病病原体占据相同生态位的友好微生物的机会。在清理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剥夺了我们的身体需要学习区分朋友和敌人的基本课程。因此,诸如花粉、室内灰尘和食物过敏原等无害的物质被认为是免疫上的不信任。现在,科学家们为这个“老朋友”之谜增添了新的线索:在现代城市中,缺乏与特定微生物的接触可能与抑郁症的流行有关。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似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几项研究表明,由于在自然环境中缺乏与微生物的早期接触,免疫系统较弱与精神健康障碍的易感性增加有关。城市曾因引发抑郁和心理问题而受到密切关注;人们把矛头指向了过度的生活方式和与世隔绝等因素,几乎可以肯定,这些方面都有牵连。但人类和动物研究现在表明,过度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在精神障碍的发展中发挥作用。那么我们体内的微生物也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吗?

实际上,人类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免疫、内分泌和代谢机制。与此同时,所有这些都受到构成我们微生物群的微生物的影响,这表明我们的微生物在与大脑发育、生理、心理和行为相关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18年,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发表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早期的环境会影响免疫系统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压力刺激的反应能力。一组健康的年轻男子要么在农村环境中与农场动物有过15年的接触,要么在没有宠物的城市环境中长大,他们接受了一系列标准的心理社会压力源测试。检测前后免疫系统激活情况。与在农场动物周围长大的参与者相比,在城市长大、没有日常接触动物或自然景观的参与者,在测量社会压力的实验室测试中表现出更明显的免疫激活。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两组人在感知生活压力方面的差异,这使他们得出结论,城市年轻人患炎症和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是由于缺乏与动物及其微生物的接触。

今年早些时候,一个荷兰研究小组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获得了更多的见解。他们使用超现代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成分在广泛的精神和神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检查了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微生物群组成,并将其与他们感知到的生活质量联系起来。从这些数据中,他们意识到有一些特定的肠道细菌与病人的精神状态有关。具体来说,他们发现两组微生物,CoprococcusDialister,存在于报告生活质量良好的患者的肠道中,但在无治疗抑郁症患者中则减少。其他生物,比如Butyricicoccus也与抗抑郁治疗有关。

“我们已经在三个独立的患者队列中重复了这一关联:它显示了诊断潜力,”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杰伦·雷斯教授说。

因此,我们的微生物群是我们生活史的结果,它可以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这一切都与谁住在我们的身体内部有关吗?抑郁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是复杂和多因素的,我们距离使用“微生物群药丸”来治疗抑郁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目前为止,该领域的研究大多表明,特定微生物群的存在或缺失与某些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现在我们需要证明这种关系是因果关系,然后我们才能为这些疾病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我们至少还有15年的研究要做,”Raes说。

谢天谢地,对任何人来说都不算太晚!“这并不一定是在农场环境中长大的,”格雷厄姆·鲁克说,他是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名誉教授,也是微生物组领域的领导者之一。短暂地接触大自然,比如在自然环境中散步90分钟,或者在家里养一只宠物,可以帮助你重新接触到健康的微生物。也许在农场度过一个暑假足以让每个人都开心:我们的免疫系统,我们的神经系统,还有孩子们。至少这可能会让他们停止玩电子游戏!

评论

我发现这很有趣

添加注释